“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想法非一人之见。究竟对否?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健康组织(WHO)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指没有病和没有异常现象,而且也包括在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中也处于良好状态。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内涵和评价标准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化。例如,日本筑波大学教授池上晴夫认为:健康应从两方面去考虑,一方面是看你“是否有病”,另一方面是看你“维持健康的能力”有多强,也就是当外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个人是否还能保住自己的健康。凡能保持健康的人,就可看作为健康的人,相反就不是健康的人。前者是一种消极的认识,后者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只从一方面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是片面的,只有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去衡量才是客观的。
究竟衡量健康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现在说法很多,但内容大同小异,我们还是把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的“五好三良”的健康人新标准介绍给青少年朋友。
“五好”是指:
胃口好:不挑食;
排泄好:大小便通畅;
睡眠好:睡得快,按时觉醒;
口才好:讲话流畅;
腿脚好:行走自如。
“三良”是指:
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处世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现代人的健康观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有很大的改变。综合起来,现代人的健康观应该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高度协调和统一,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完整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