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通识必修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是把宏观的体育教学思想、观念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
通过体育课教学,使学生在身体素质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上均得到发展。我校体育课程目标具体应体现在:
(一)身体素质目标
要求学生必须达到基本身体素质和能力要求,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
(二)运动参与目标
1.能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
2.能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状况,并能科学制定个人锻炼计划;
3.有一定的体育活动组织策划与管理能力,会欣赏体育比赛。
(三)运动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两个以上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
2.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四)体质健康目标
1.全面发展与人体健康有关的身体形态、机能及体能,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2.掌握基本的养生保健和健身方法,有一定的营养、卫生知识,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
(五)心理健康目标
1.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运用适当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六)社会适应目标
通过体育活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表现出高尚的体育道德和相互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九、课程设置
(一)通识必修课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我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体育通识必修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28学时),修满4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每年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且毕业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50分以上,方可毕业。
1.选项课:为我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为目的;实行打破班级、年级,按运动技术水平分层递进式教学。学生每学期选一个项目进行学习,两学年至少选择两个不同的项目。
2.俱乐部课:面向各运动单项技术基础较好,且兴趣较浓的学生开设俱乐部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技能和技术,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适用于我校所有在校年级学生,通过选拔考核后方可进入该课程学习,修完该课程后,一、二年级学生获得体育通识必修课学分,三、四年级学生获得选修课学分。
3.康复、保健课: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康复、保健课。
4.课外健身跑:从学校2017新生开始执行,在校大一、大二期间把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到体育通识必修课的考核之中。考核项目为课外校园健身跑。要求学生每周按校园内规定的线路至少完成2次,每次不少于2000米,每学期不少于16周共32次的健身跑。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课的类型 |
选项课 |
选项课 |
选项课 |
选项课 |
总 学 时 |
百 分 比 |
学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时数和百分比 |
学时 |
% |
学时 |
% |
学时 |
% |
学时 |
% |
理论课 |
2 |
|
2 |
|
2 |
|
2 |
|
8 |
6.250% |
实践课 |
28 |
|
22 |
|
28 |
|
22 |
|
100 |
78.125% |
考试 |
2 |
|
2 |
|
2 |
|
2 |
|
8 |
6.250% |
游泳课 |
|
|
6 |
|
|
|
6 |
|
12 |
9.375% |
总计 |
32 |
|
32 |
|
32 |
|
32 |
|
128 |
|
二、 教学内容
1.身体素质:主要包含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大身体素质,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要求,设置了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4个素质项目,每学期选择一个项目进行测试,在学生学习专项技术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自主练习。
2.选项课:根据我校师资队伍、体育设施、设备条件,目前开设的选项课有:康复保健课、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拳击、健身瑜伽、定向运动、桌球等项目。
十二、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锻炼,体育课成绩考核目前仍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和依据。考核采用综合评分办法,考核的比重见下表。
(一) 课程考核内容和总成绩分配(总成绩100%)
考核内容 |
平时成绩 |
运动技能 |
身体素质 |
课外健身跑 |
合 计 |
成绩分配 |
20% |
40% |
20% |
20% |
100% |
(二)“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占总成绩20%)
考核内容 |
上课出勤 |
学习态度 |
合 计 |
成绩分配 |
10% |
10% |
20% |
1.“上课出勤”评分主要依据
(1)全勤且无迟到早退者,即得10分;
(2)旷课1次扣3分,事假、病假不扣分;
(3)迟到或早退1次扣1分,迟到或早退15分钟以上为旷课;
(4)旷课累计次数达3次及其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参加重修。缺课(事假、公假、病假)达学期总学时的1/3及以上者,取消本学期期末考试资格,可到学校教务处申请缓考。
2.“学习态度”评分主要依据
(1)学习的认真程度;
(2)练习的投入程度;
(3)遵守课堂纪律情况;
(4)与教师配合情况;
(5)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情况。
(三)“运动技能”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占总成绩40%)
详见“各项目课程纲要”
(四)“身体素质”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占总成绩20%)
学 期 |
考 核 内 容 及 标 准 |
第一学期 |
50米跑 |
第二学期 |
立定跳远 |
第三学期 |
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 |
第四学期 |
坐位体前屈 |
(五)课外健身跑考核内容和成绩分配(占总成绩20%)
(1)考核内容:校园定点跑;
(2)课外健身跑评分标准;
课外健身跑评分标准
次数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得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次数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得分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课外健身跑奖励加分标准
增加次数 |
5 |
10 |
15 |
20 |
25 |
加分 |
1 |
2 |
3 |
4 |
5 |
十三、基本要求
全校本科生修满体育通识必修课4个学分方可毕业,在校期间每年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且毕业成绩达到教育部要求50分以上方可毕业。
十四、建议教材(指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学习资源)
建议教材:按项目选用教材